张放平在2006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www.hnedu.gov.cn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20日 10:31 浏览数:74660
在2006年全省普通高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张放平

(2006年5月8日)

  当前,200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进入关键时期。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总结交流2005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研究部署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云昭副省长将发表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2005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2005年我省辖区内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64790人,其中研究生5378人,本科生61859人,专科生97553人,总数比上年增加40329人,增长32.46%,其中研究生增幅14.9%,本科生增幅12.91%,专科生增幅50.23%。截止12月31日统计,全省已就业146663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7万人,就业率为89%。其中研究生就业5217人,就业率为97%;本科生就业56292人,就业率为91%;专科生就业85154人,就业率为87%。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1、各级领导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省人民政府对所有市州政府进行了专项督查,重点督查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需的人、财、物和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市场开发等工作。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积极配合,以查促建,督查成效明显。通过督查,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各市州基本实现了无障碍就业。岳阳实行全程免费优质服务。永州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毕业生到本地就业、创业。绝大部分高校实行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千方百计调动了全员参与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湖南师范大学将毕业生就业作为事关全局、贯穿全程的大事来抓,增加专职工作人员,扩建办公用房,增加工作经费,实现了新的工作跨越。湖南大学通过抓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与跟踪服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南华大学坚持每半月一通报、每个月一总结,督促各院系抓就业。湖南商学院、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将目标责任分解到系部,用制度确保了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经费总体上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全年总学费收入的1%,就业工作人员与毕业生之比基本达到1:500。7个市州年度就业工作经费达到督查指标要求。郴州投资近800万元建立毕业生就业培训基地,株洲投资140万元扩建新的毕业生就业办公大楼。

    2、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进一步健全,市场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全省通过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开展市场活动等途径和方式,进一步完善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组织召开了全省重点用人单位座谈会,了解和听取了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加强了市场供需双方的有效沟通。各类市场活动灵活多样、安全有序开展,招聘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区域性、行业性、高校间的协作市场发育良好。全省高职高专毕业生专场供需见面会成功举办,为缓解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搭建了平台。湖南农业大学承办的农林类供需见面会,湖南中医药大学承办的医卫类供需见面会,吉首大学等多所学校共同承办的"湘鄂黔边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邵阳学院承办的“湘中分会”,岳阳市教育局、湖南理工学院承办的“湘北分会”等,大大增强了市场活动的实际效果。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召集全省建筑系统主要用人单位进校园选聘毕业生,湖南理工学院免费组织特困毕业生南下求职,全额负责其往返车票、住宿费,生活补助费,使他们很快找到“婆家”,备受社会赞誉。长沙、岳阳、张家界等地专门出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有关规章制度。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将实习基地建设与就业基地、就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

    3、就业指导工作得到普遍加强。全省绝大部分高校已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不少学校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配备了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创新了就业指导内容与方法。省就业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就业指导教师专题培训,切实提高了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素质。湖南师范大学在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率先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咨询室,开展了一对一的个性职业发展咨询服务,学校定期编印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报》,免费发送至每间学生宿舍,并在就业网上设立了“在线咨询”、“职前教育网络视频课堂”。中南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学校,通过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长沙理工大学引进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发挥就业指导教研室集体力量,深入研发就业指导课件10余件。湖南科技大学每年坚持举办女生就业专题教育活动。湖南大学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强化专门指导,开展考研辅导、公务员报考辅导、并对求职困难学生实行一对一谈话。全省就业指导专业化、个性化明显增强。

    4、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取得初步进展。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下发后,全省广泛宣传,认真学习,研究出台实施细则,落实文件精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选调生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继续深入开展。人事部门划拨专门行政编制,采取滚动使用的办法,连续选派大学毕业生3000余人到农村基层单位工作;组织部门为主选派优秀高校毕业生1000余人充实乡镇机关;共青团为主选派志愿者1106人。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了到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各地、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系列激励措施。湖南农业大学通过考研加分、无偿提供技术支持、物质奖励、舆论引导等办法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创业。长沙市制定出台了《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支持毕业生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并已为毕业生贷款200多万元。常德市明确规定,每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配备2-3名英语、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师,须从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优秀毕业生中聘用,并经备案可超编配备。郴州市规定,各县(市、区)每年应拿出不低于本县专任教师总数2%的名额,公开招聘、择优录用高校毕业生。益阳市每年选录300名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充实到市、区、县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任职,既改善了干部队伍结构,又打通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渠道。部分市县还采取人才储备等办法,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譬如,宁乡县、会同县连续数年公选公派大学生到村级组织挂职,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浏阳市给引进非浏阳籍本科毕业生每人发放安家费5000元,研究生1万元;醴陵市对引进的博士、硕士和急需的优秀本科生,除用人单位分别给予8万、5万、1万元的安家费之外,市政府还分别补助4万、2万、0.3万元;宁远县对回县就业的每位本科毕业生发放安家费4000元。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同志们的艰苦努力下,全省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今后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长期积累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才刚刚起步,毕业生就业的内外环境还不很宽松,就业相关政策落实任务艰巨。二是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影响了服务质量。三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予以改进和加强。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承前启后、深化改革、大力拓宽就业空间的重要一年。经过前几年的努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制度、体制、机制、服务体系、基层就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这些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从第一季度各项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进展状况总体不如往年,再加上一些长期积累的困难和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妥善处理。

    1、新增劳动力数量达到峰值,但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却十分有限。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约为1700万。全国共有2500万人需在城镇就业,而2006年全国新增就业岗位保持在900万左右,与去年大体持平,其中,国家要确保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年度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人左右,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2、毕业生规模继续大幅增长,而社会有效需求却没有明显增长。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增幅达22.2%。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共计20.5万,比上年增加3.5万,增幅达20.6%。据劳动保障部2005年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全国需要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即200万左右。国家人事部对24个省份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需求调查显示,2006年这些地区预计需求有所降低,降幅为22%。教育部对30个省份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比为1:0.83,需求相对有些下降。截至4月1日统计,我省三个层次的毕业生签约状况比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当前的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3、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些高校不能按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脱离市场盲目培养人才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基层就业面临诸多困难。大量毕业生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基层却人才匮乏,难以吸引毕业生。从实际情况看,基层生活条件艰苦,福利待遇不足,社会保障滞后,也导致了人才下不去,留不住。据统计,2002-2005年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63%、55%、52%、48%,出省就业有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主要流向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而在省内基层和西部就业的相对不足。湘西自治州自恢复高考以来考取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学生1万余人,而回州就业的只有900多人,州农业局近10年来未能招聘到1名农大毕业的本科生。

    4、社会就业观念滞后于形势发展。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来说期望值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逐年增加,毕业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教育投入、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诸多因素影响,仍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尤其是毕业生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变化,很多家长和学生仍然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才算“正式”就业,一些学生和家长对薪水期望值过高。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通过舆论的正面导向,促进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准确定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之后各有关部门、全国各省市都先后制订和出台实施意见,从此唱响了到基层就业的主旋律,进一步拓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去年12月,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研究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全面部署了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最近,教育部又在我省召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场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分析形势,明确任务。为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切实履行职责,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下大力气促进毕业生充分、及时就业。

    三、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重点,切实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根据全国两个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总的要求是,以贯彻落实中央18号文件精神为契机,加快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全力以赴促进毕业生充分、顺利、及时就业。总的工作目标是,保持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争取实现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力争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明显增加。

    (一)加大工作力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中央18号文件下发后,省委组织部积极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广泛调研,出台实施细则,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均已签署意见,我省的实施意见很快就会印发。我们要充分认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大战略意义。我们必须看到,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直接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大问题,是有志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是当代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要千方百计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篇大文章。省教育厅已决定将5月份作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宣传月,拟全面进行追踪调查,对那些已在基层干了一番事业,并有所建树的大学生进行一系列追踪报道,将他们的事迹编印成册;组织一些特别突出的优秀毕业生到各有关高校宣讲。各有关部门、各高等院校都要积极参与这个活动。特别是高等院校要广泛利用学校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会、共青团等作用,将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宣传到每一位大学生,让学生知道政策,了解形势,自觉自愿到基层,真正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到基层就业大有所为的良好氛围。推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中央18号文件下发后,中组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人事部、教育部等中央有关部门已出台12个配套文件, 在小额担保贷款、免交相关费用和失业登记、就业见习、基层项目等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我省拟最近下发的实施意见又进一步作了细化、实化。各地各高校要狠抓落实,用好、用足政策;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抓住机遇制定优惠措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总之,我们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贯彻中央的部署,全面落实好18号文件

    (二)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各地、各高校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水平,务必在今年年底前实现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市场是毕业生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已打下一定基础,当前要突出以下重点: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校园市场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尽可能地帮助毕业生在校园内落实就业单位。各高校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次大型的供需见面会,同时要经常举办小型洽谈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二要积极扶持各类区域性、行业性、高校间的协作市场,进一步提高市场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三要严格落实并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管机制,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安全、诚信、可靠。四要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发布机制,逐步形成省、市、县、高校和用人单位互相联通的信息网络,确保信息的有效畅通。目前一部分学校和市州还没有建成就业信息网,已建信息网的单位尚未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对此,大家要引起高度重视,就业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大力推进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功能, 丰富信息内容,逐步实现远程面试和需求信息共享。

    2、切实加强就业指导。首先,要认真落实湘政办发[2003]37号文件精神,将毕业生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这是一项基础性、前提性工作,如果连就业指导课都开不出来,学校其他的就业指导就根本无从谈起。其次,要抓好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和教研机构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全省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问题也不少,尤其是这支队伍的稳定性与专业化问题更为突出。很多学校都是临时聘请辅导员、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就业指导课教师。我们不反对这样做,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就业指导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凡承担这项教学任务的应接受相应的专门教育与培训。各高校要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教学改革,纳入学科建设规划,建立和发展就业指导教研机构,广泛组织教师参与相关培训,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稳定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提高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此外,在就业指导内容方面,要重点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能力与择业技能指导、就业心理调试辅导。

    3、着力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和监测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应该说,近几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监测是富有成效的,绝大部分高校能够客观地上报统计数据。但也有个别学校存在虚假就业、挂靠就业、虚报数据的现象,有的甚至侵害了毕业生的基本权益。从今年起,教育部对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增加了基层就业统计内容,就业统计与监测工作任务更为艰巨。这次会议结束后,省就业指导中心将专门组织高校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希望大家引起高度重视。就业率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数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曾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提出质疑。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如果哪所高校在就业率问题上做表面文章,这不仅是对毕业生、对学校、对工作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一旦查出来、曝光,学校声誉就会一败涂地。教育部高校教学评估不仅明确规定就业率是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还规定,对上报不真实数据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我们也将严格实施就业信息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

    4、切实加强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最近,法国学生因为就业问题掀起学潮,引起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对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十分有限,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各地、各学校负责人和就业工作主管部门要把学生和学校的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结合贯彻中央16号文件,把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增强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创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要加强对招聘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对毕业生参加社会各类招聘会要加强安全教育,防止上当受骗和意外安全事故。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和文明离校教育。帮助高校毕业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要想办法缓解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切实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要教育毕业生爱国爱校、尊师重教,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确保毕业生文明离校、安全离校。?

    (三)高度重视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给予特殊帮助

    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做好就业有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云昭同志多次要求,要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给予特殊帮助。高校的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是指家庭困难学生、独立学院毕业生、长线专业学生和部分女生,以及登记待就业毕业生。这一部分人绝大部分是我们的帮扶对象,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要倾注特殊的感情,采取特别的措施,给予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城市学生除下岗职工家庭的孩子外,他们就业的门路相对多一些,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家庭的孩子就业门道更多,真正就业困难的是农村里家庭困难的学生。我们知道,不少农村家庭节衣缩食,东挪西借甚至倾家荡产送子女上大学,如果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我们的高等教育必然会脱离群众,必然会给人民群众带来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我们无论是站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角度,还是以人为本的高度,或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都要把这部分学生重点考虑。湖南理工学院免费组织特困生求职的经验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我们高校能否发动党员干部和教师一人联系几名贫困学生呢?能否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学生就业开展免费培训呢?能否在推荐指标、联系工作时对贫困生给予重点考虑呢?如果这样做了,我想他们就业的机会就会更多一些,就业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一些。同时,对离校时尚未就业的毕业生要做好登记待就业服务,继续帮助他们推荐工作;对于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实施失业登记制度,让他们充分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各种免费服务;对于生活困难的毕业生,可按有关规定向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助。

    (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为此,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发挥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首先,要全面审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高等学校应主动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研究探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要利用就业反馈,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甚至停止招生。其次,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已经明确“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具有极其重要战略意义的举措。提高教育质量,说到底就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尤其是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各高校要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增强教学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特别是高职院校要主动与社会接轨、与经济建设接轨,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探索强化高职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实践的机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要加快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做到按需培养,定向就业。要继续推行“双证书”培训制度。凡是可颁发证书的领域,一定要让大多数毕业生拿到“双证”。要通过上述措施,努力解决我省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关阅读: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点地图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0168号
湘教QS1-200504-000001 湘ICP备09005173号-2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Copyright © 2011 - hned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